一、什么是琉璃
琉璃为彩色的水晶玻璃制成,主要原料组成:石英砂及长石(水晶玻璃的基础成分)、硝石(降温)、氧化铅(增加通透感、降低硬度)、氧化镁(助熔、增加耐久性)、氧化铝(增加光亮及化学耐久性)及各种发色剂、调整剂。
玻璃原料加入铅等其他元素后,在摄氏1400多℃的高温可熔炼出水晶玻璃,再透过脱腊、混色铸造等精致工艺方式,在850℃~900℃制作出琉璃艺术品。
二、琉璃原料的性质
水晶玻璃通常为透明无色,而为了产生颜色,可以在烧制原料时与少许的金属氧化物混合,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,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(例如:加入氧化钴呈蓝色、二氧化锰呈紫色、氧化铜呈绿色、氯化金呈红色、〝氧化铈+氧化钛〞呈琥珀色等),且高温熔铸制成不会有褪色的情形,而制得之有色产物即为琉璃石,可供日后熔铸琉璃产品使用。
琉璃以专用之各色琉璃石(条)于1400℃熔化,按作品的各色用料比例混入模具中,设定严格的升、降温度曲线,整个烧制过程长达二十几天,一连串严格的制程使琉璃具有玻璃所无法呈现的通透性与艺术感。
碍于现实考量无法营造出真空环境(营造真空环境的机会成本太高),各液体色料混合时,会将些许空气包覆进去,此时琉璃呈浓稠状,在琉璃液内的空气不易上浮而残留其内,形成小气泡,此为正常现象,也是琉璃的特性之一。其实小气泡可视作琉璃的〝呼吸〞,是很自然的行为(现象),也是琉璃纯净的天然美。
在建筑材料装饰选择方面,木(竹)材之色调偏属于暖色系建材,而琉璃、玻璃之色调则是偏属于冷色系建材,在进行装饰(修)的整体搭配时,可列入其考量要素。
三、琉璃源起
琉璃名称的来源有两种说法。一者是琉璃为外来语,传自西域,源于巴利语的Veluriyam,又译〝流离〞,而后演变成〝琉璃〞。二者,琉璃一词源自于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与西施的故事。
相传范蠡为越王勾践督造王者之剑时,在铸剑模内发现了一种绿色的粉状物,与水晶熔合后晶莹剔透却有金属之音。范蠡认为这种物质经过了烈火百炼,又有水晶的阴柔之气暗藏其内,霸气与柔和融为一体,他将这种物品和铸好的王者之剑一起进献给越王,并称此物为“剑道”。越王收下了剑,却将剑道奉还给范蠡,并赐名此物为〝蠡〞。
当时范蠡为西施美貌倾倒,用“以自己命名的〝蠡〞打造成一件精美的首饰,送给西施作为定情信物,相传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琉璃配饰。后来越国与吴国发生战争,越国战败,西施被迫前往吴国和亲,临别时,西施把〝蠡〞送还给范蠡,传说西施的眼泪滴于其上,天地日月为之动容,至今还能看到西施的泪水在〝蠡〞上流动,因此后人称之为〝流蠡〞。而琉璃就是从〝流蠡〞演变而来。
相关文章:
相关产品: